新闻中心 Case每一个设计作品都举世无双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天成分享 >

中国凉都,山水画廊,带你走进六盘水!

日期:2020-10-28 / 人气:

  谈及六盘水,很多人常常与六盘山混淆,实际上六盘水与六盘山相隔千里,1964年,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决定在贵州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因此而得名。

  01

  六盘水的过去与现在

  曾经,六盘水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毛泽东著名诗词《七律.长征》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的就是六盘水。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风光旖旎,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同时坐拥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占全省的1/3,这里诞生了贵州省第一个现代化煤矿,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

  现在,六盘水是一座“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旅游城市。

  六盘水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被誉为“中国凉都”,境内自然景观丰富,从“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到“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四季可游。

  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六盘水是如何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转型呢?

  02

  六盘水的转型之路

  六盘水曾“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

  煤炭产业作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许多产业都从煤炭延伸而来,长期以来六盘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半壁江山,煤炭的过度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最低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六盘水面临着资源枯竭、发展转型的难题。

  产业转型,从“灰头土脸”到“山清水秀”。

  面对着环境恶化,六盘水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走成长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在产业转型中,六盘水不断修复环境生态,还山川以绿色,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荣获“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并依托自身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气候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路径。

  03

  文化之美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感受不一样的六盘水。

  说到六盘水的文化,离不开“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大军与六盘水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多元包容的“三线”文化,“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孕育了“十里钢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六盘水“三线”人。

  六盘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盘县彝族山歌、盘县布依盘歌、六枝梭戛苗族蜡染技艺、水城南开苗族芦笙技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等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建有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中国第一个彝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中国最大的布依族铜鼓“月亮河布依族铜鼓”,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5个,美术馆1个,综合文化站87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103个,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04

  山水画卷

  六盘水的山与水,从春夏到秋冬,汇成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画卷。

  六盘水旅游资源单体3700余处,其中三级以上优良级资源340余处,五级资源 18 处。境内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湖泊、温泉,比比皆是;山奇、水灵、谷美、石秀,处处成景,是名副其实的山地公园市。

  现有 27 个 A 级景区和省 9 个级旅游度假区,其中 4A 级景区 11 个,分别是野玉海、哒啦仙谷、妥乐古银杏、娘娘山、“贵州屋脊”韭菜坪、乌蒙大草原、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廻龙溪、百车河、梅花山、牂牁江,还建成了玉舍滑雪场等4个中国纬度最低的滑雪场。

  05

  中国凉都

  气候宜人生态优,“中国凉都”天下知。

  六盘水与美丽的迈阿密、夏威夷、冲绳岛,福州、贵阳、昆明一起位于地球北纬26度,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这成为了城市转型中独有的稀缺资源。

  “峰丛湿地绿相融”“云在青山缺处生”,花海,云海,雾海,山海,竹海,海纳百川,天气,空气,人气,财气,韵气,气势磅礴。六盘水先后获得“避暑旅游十佳城市”“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等荣誉。

  06

  营商环境

  城市的转型发展,除了依托自然资源之外,也离不开营商环境的升级。

  六盘水大力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交通运输方面,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动脉,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2018年六盘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14.91亿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4370公里,其中国道897公里,省道149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在金融服务方面,201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95.1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9.08亿元。

  在邮电通讯方面,六盘水市加大对于移动通信设施的建设,积极迎接5G时代的到来,为物联网产业打下基础。2018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9.76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6.56亿元,邮政业务总量3.2亿元。

  在文化卫生方面,2018年末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5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乡镇文化站及街道教科文化服务中心97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14%和98.37%。共有卫生机构1649个,其中医院11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

  从曾经“满目疮痍”到如今的青山绿水,六盘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围绕“凉”字推动气候与旅游、养生、康体、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华丽转身。

关键词:中国凉都,六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