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Case每一个设计作品都举世无双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天成分享 >

综合性山地旅游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山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探讨

日期:2020-05-25 / 人气:

  山地公园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空间格局具有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公园逐渐成为城市景观设计关注的热点。介绍了山地公园的特点,从植物群落、城市规划、园林建筑和生态保护等角度对山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为多山国家,国土面积近 2/3为山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向四周延伸,自然环境中的部分植被演变为城市公园林地或城市绿地。城市化不仅是地理上人口的集聚,更是一种政治、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森林在功能上已不仅限于木材生产,而是更多地满足人类游憩活动的需要和提供更多的城市活动场所_】]。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向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研究发现,园林的起源与人类对植物的栽培、利用具有紧密的联系,也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相关。心理学研究指出,自然中的绿色在视野中达到 75 时,人体的精神较为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因此 ,拓展绿色生活空间,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从而提高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已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者的共识。城市建设转而关注城中或近郊的山林,将其规划为城市公园,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缓解城市环境危机_3]。山地公 园是地形、道路、植物景观、建筑及各种游憩设施的综合体,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结合的复杂生态系统_4]。笔 者从植物群落、城市规划、园林建筑和生态保护等角度对山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加深人们对山地公园的认知,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促进城市人文环境的传承和发展。

  1 综合性山地旅游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山地公园的特点

  1.1 概念

  山地公园是依山而建且具有城市园林化游赏景点和承载公众日常休闲活动的综合性公园。现代科学对山体的关注始于地理学,山体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地貌形态,一般应具备两方面的地理学特征,即有一定的绝对高度和有一定的相对高度。狭义的山体包括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广义的山体包括山体、丘陵和高原。基于风景园林学原理,山体与平原等地带明显不同,是具有特殊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址,带给人们独特的可利用性和特殊的心理感受 ]。国 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山地公园进行了研究探讨,然而对山地公园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但综合来看,关于山地公园概念:位于城市或城市近郊且大部分面积具备山地地貌特征,满足公众休闲、游憩和娱乐等功能与山体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园。

  1.2 视觉空间与景象特点

  山地公园的自然生态条件与地形特征独特,其景观要素和景观秩序的构成与平地城市公园之间明显不同。首先,山地公园具有多种多样的空间形态特征,地域特色鲜明,地形高低起伏。其次,山地公园的基址环境带有鲜明的景观特征,由于植物分布

  受光照、水分、土壤和海拔等因素影响,山地公园多样的地形增加了这些因素的复杂性 ]。基于山地的景观空间与地形的特点,在山体塑造上,其视觉空间也受山体空间朝向的影响。从地形的空间尺度特点看,不同的山位存在不同的景象特征与视觉空间类型。根据山位呈现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坡底、坡中和坡顶三类。卢济威等_7在《山地建筑设计》中,按照山体的形态特征,将山位分为盆地、山麓、山谷、山崖、山腰、山脊和山顶 7种 (表 )。

  2 综合性山地旅游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从不同角度对山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2.1 植物群落

  城市公园普遍以植物造景为主,公园的环境质量主要受园容养护管理和植物造景水平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末至 2O世 纪初,国外关于园林植物设计形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如以西蒙兹为代表的美国设计师,提出景观设计应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植被等景观条件。美国的詹士詹森提出,要基于自然的生态学原则设计而不是采用以往单纯从视觉出发的设计方法,并从 1886年 开始在设计中对乡土植物进行运用_8]。

  随着都市化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被破坏的现象逐渐突出,西方部分园艺学家和生物学家考虑在城市园林的建造中模仿自然的植物群落及其生境 。 。瑞典的景观设计师及北欧其他城市公园开始在设计中对基地进行保留强化,塑造区域性的特色景观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口 。2O世纪 6O年代末,日本教授官胁昭提出在城市中营造自然林的方法,即“宫胁昭方法”,使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_1引。国内学者也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了系列研究。如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利用植物的种间关联和生长指数分析,定量探讨园林绿化的植物结构[1 。周顺丽等[15]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优化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格局的方法。

  2.2 城市规划

  西方国家很早便意识到城市规划应依据地形投建,尤其是山体城市国家,如古希腊时期的剧院和神殿、中世纪的欧式城堡等均与环境融为一体。17世纪西班牙、意大利等别墅花园对地形进行了合理利用,18世纪,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学派将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与英国起伏的地貌密切结合进行景观设计,对坡地这一地形要素进行了大量探索。到了 19 世纪至 20世 纪,城市建设开始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气候学、生态学等新兴理论应用到传统的园林学理论中,为现代山体景观设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内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也对山地公园进行了研究,如卢济威等 分析了山体景观的环境原生体、生态脆弱性、视景独特性和情感认同性,并在景观生态、景观空间、景观视觉及景观情感等多方面,对山体建筑的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黄光宇_1 提出构建内容涉及水源、气候、生态、地质、规划和景观等多学科交叉的山体城市学,并提出了以“自然生态因子分析法”为核心的山体城市学理论研究方法。黄耀志l】 就地形及共生的生态特点进行研究,针对其特点提出开发评价和发展控制模式,并基于城市规划学的原理对山体自然空间形态、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景观规划的合理性。

  2.3 园林建筑

  早在明代,计成《园冶》对园林选址、堆山砌石、山体地形的处理、园林建筑等方面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性分析。赵光辉_】胡提出了“园林环境”的概念,认为景观设计应基于基址的风景地貌类型,扬长避短。彭一刚 对古典园林中堆山叠石、视线俯仰、起伏层次、错落高低的地形处理手法进行了探索与总结。乐卫忠l2o¨对寺观园林的建筑手法 、造景技法以及选址等方面针对山体地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刘少宗等_21_从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提出园林景观设计要合理运用园林植物所形成的空间,并将植物空间分隔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分类,提出景观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空间分隔的水平。朱建宁E 提出,现代景观设计应遵循地域性原则、自然性原则、指示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时间性原则。李雄[2.深刻剖析了园林植物景观的结构原则与空间构成,并从空间、结构、节点与中心、边缘与路径等层面探讨了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析不同园林风格的植物景观结构性构成要素。

  2.4 生态保护

  群落生态设计是推动园林景观规划在新时期发展的动力之一 8]。在 20世 纪末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世界趋势中,可持续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近年来广泛探索的新领域和热点话题。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广泛关注始于 20世 纪 70年代 的环境运动,公园设计的生态问题研究也随着生态运动的诞生更加具体,如詹姆斯 ·凡 ·斯韦登等[2 ]从植物学和园艺学角度探索在公园设计中应用自然植被和建立可自持的植物群落方法。卡洛琳 ·哈里森等_2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分析了城市公园中自然栖息地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伦纳德 ·菲利普斯等[3弛 从林学角度提出利用自然演替进行园内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

  3 综合性山地旅游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要素

  山地公园地形多变、空间多样和视景全面,由于地形起伏所造成的空间形态、视线角度、表面肌理及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都形成了山体景致的独特性 _3 。山地公园设计要素主要包括空间、景观、道路、节点和视线等。

  3.1 景观空间的组织

  山体景观是由山体地貌及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复合体,其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空间属性和审美价值。投建山地公园时,应从物质与精神、功能满足与审美需求等多方面深入分析,构建两个层面的平衡关系,即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空间设计应服从山体自然景观的总体特征,并成为山体自然景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减少公园建设对原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降低建设成本 。山体的制高点、景观视线和轮廓线是控制山体景观空间层次的 3个 关键要素。山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山体环境中的制高点,合理控制山体景观视线,同时要注重视觉轮廓的层次性以及视点、视角和视域的多变性l5]。此外,张建林等[3]认为,景观设计应合理运用空间属性及空间形态的耦合关系,因为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园功能空间的布局存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同时,地形空间的塑造往往是空间性与空间形态综合型的设计,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笔者认为,在城市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无视公园地貌地形与空间特征,不仅导致自然地形特征丧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使公园投建成本和维修成本大大提高。因此,“节约型园林”受到青睐,倾向于建造完全模仿自然植物群落及其生境的“生态园林”。

  3.2 建筑规划的设计

  建筑是景观构成的一部分,景观的营造与建筑密切相关。园林建筑讲究高低错落的变化,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或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达到效果。山体建筑作为山体景观的实体要素之一,应溶于山体景观的生态系统中。从自然生态观角度考虑山地建筑,可避免建筑出现单一功能性局限。山地公园建筑与其他风景园林建筑相比基址特殊,其类型可按山位分为 3种 :1)坡顶建筑。山顶常用于建设标志性建筑,便于观赏且起到支配山体的作用。2)坡中建筑。山坡地带一般分为凹型地段与凸型地段,凹型地段有利于维持山体轮廓线,寺庙多选址于此,以使建筑呈现群山环抱之感l3 ;建筑选在凸型地段则多以山翼、陡崖为依托。3)坡底建筑。坡度较小,地势开阔,整个山体作为建筑的背景出现,利于建筑整体布局。尽管在山体景观构成要素中景观建筑的比重不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点缀强化山体自然景观,又为游人提供了绝佳的视线条件,因此景观建筑的设计在山地公园设计过程中应摆在重要的位置,山地公园的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等高线的走向、坡度及气候因子等地理因素,另外还应满足相应的管理后勤、游客服务等功能,并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

  3.3 道路规划

  山体地形特殊,布置方法不同,所获得的道路类型也多种多样。道路在山地公园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 方面,将各个景点相连,具有组织交通、引导游览

  和构成园景等景观功能,是公园的枢纽与脉络;另一方面,将大的生境划分为若干小区域,减少了生物栖息地面积,破坏了该生境的生态平衡 。从道路与地形结合的状态看,山地公园道路的空间特征可根据山体地形的走势,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一般具有顺应地形、立体性及多样性特点_3 。华秦l3.]基 于GIS技术平台及网络分析原理,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的拓扑网络,将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提出道路设计应考虑空间可达性,该指标是影响城市公园合理性布局以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周芸等 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山地公园道路建设应遵循的设计原则。1)道路布局与地形相结合,顺应等高线,使道路适应爬坡的需求且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改变;2)道路规划与环境相结合,即充分考虑水文条件、地貌地质、气候及社会经济条件,避开泥石流、山体滑坡、多年冻土、悬崖和岩溶等地质地段;3)道路建设应考虑景观的可视阈。从而将道路交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统一,减少对生境的破坏。

  3.4 安全性因素

  笔者发现,关于山地公园安全性的研究较少,下面从山体安全的相关因素角度分析山地公园潜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森林病虫害防治、山洪和洪水灾害等。二是人为灾害,如火灾等。山地公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和防洪等。滑坡的产生是除岩石本身性质、稳定性、坡度、强度和土壤等因素外,还与降雨强度及雨水侵蚀、土壤表面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有直接关系l5]。因此 ,对山体滑坡的处理应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对于崩塌灾害的防治应避开可能出现崩塌的地形、在山地开发建设中避免在陡急的坡地或山体上大量开挖、对地表面稳定的岩土体采取清挖、锚固或拦挡等加固工程措施、避免破坏岩土体自然结构的稳定。对于泥石流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泥石流沟内的生态环境。在沟道下游划出危险区,严禁在危险区内修建任何永久性建筑。总体来说,对于山地公园建设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原则 。

  4 综合性山地旅游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到 2008年 底,全国园林绿地总面积已增加到174.7万 hm ,是 1958年的 14倍。城市绿化覆盖率 37.37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71 m。,绿地率33.29 ,公园数达 8.557个。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139个,园林城区 7个 ,园林县城 40个 ,园林城镇 10个『3 。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促使山地公园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 ]。 国内依托城市内的山坡、沟谷、水旁规划建设的山地公园广为分布。山地公园用地特殊多变,普遍具有物种丰富、公园植物景观接近自然和生态敏感性强特点。但是,部分城市的山地公园规划建设片面强调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视觉效果,忽略了对自然的尊重,出现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背离和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4.1 规划设计方法简单

  山地公园往往处于城市用地的破碎地带,悬崖、裸岩和陡坡分布广泛,由于景观规划设计过程缺乏针对性或使用不恰当的施工方法,将加剧公园水土流失,如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公园景观难以形成。此外,在山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对如何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契合与相互协调欠缺考虑,多采用生拉硬套的简单方法,将平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理论方法套用到山地公园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其平面构图的效果,对现场客观存在的机理和格局却熟视无睹,对山体形态进行大规模的场地平整,这使原本独特的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对策:对山地公园地质结构进行施工作业时应科学有效,必要时进行前期可行性调研。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现场基址与原有生态环境,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景观营造,在施工过程中,使景观建设与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相结合,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自然景观类型较少

  山地公园自然景观类型通常较少,空问形态相对单一,主要是以山腰和峰顶向外的开放空间为主。我国早期的山地公园多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 7O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当时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这些山地公园总体规划并不完整,景观建设不成规模。多地处于市区或近郊,面积较大,未开发的区域较多。虽已建成一些建筑、铺装等硬质景观,但缺少各景点间的互动和过渡,有待整合与贯通。

  对策: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加以改进。一方面,通过规划设计多样的人工景观类型来弥补自然景观类型缺少的不足,例如在山地公园中加入景观建筑、园林小品等丰富景观类型。另一方面,通过观景平台等硬质或软质铺装开敞空间,亭廊小品丰富半开敞空间,使山体的空间形态丰富多样。在丰富景观类型和空间类型的同时,考虑其相互的关联性,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3 植物群落设计不合理

  对公园内原有植被的利用和保护缺乏正确认识,在设计上忽略了山地公园中平地少、公园游人环境容量低的特点,导致山地公园绿地的可进入性差,进一步加剧了公园游人环境容量不足以及对地被植物破坏的情况。公园植物造景往往从公园内部需要考虑,忽视了其与城市景观间的相互关系,造成公园植物景观与周边城市景观相互割裂,城市轮廓线受到影响或损害。

  对策:应将原有生态群落在规划设计中摆在突出的位置,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对现场的前期调研与测绘,利用好优势,改造好劣势,尊重其自然体现。在山地公园植物造景过程中,考虑与周边植物类型的协调,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并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山地公园与城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5 综合性山地旅游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结语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战略,己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城市森林建设将具有核心战略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园为人们提供了户外活动场所,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我国为多山国家,山地公园建设向山地拓展户外活动的空间,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分别就山地公园的景象特点、造景原则、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主要是从景观观赏特性角度出发,或运用生态学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设计与重建。然而,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且对景观环境的规划方法简单,不因地制宜,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我国“节约型园林”概念的提出,笔者认为,在城市空间中结合山体设计要素,发掘具有中国特色,并且能与城市发展取得内在联系的城市山地公园设计理论体系是建设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良策。

  目前,依然存在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和节约型园林相悖的问题,一些园林规划设计人员不熟悉山体地形地貌,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视觉美感,出现盲目设计问题。尽管大部分公园在规划设计文本中都注明了“生态原则”,但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却很低,某些理论与方法不具有从宏观到微观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可转换性。未来的规划设计应逐步忽略人工的作用,尽量减少“人工视觉景观”的开发 ,而应更多地以如何从山地公园自身的空间特性、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景观布局,如何在特殊的山地生态环境条件下更加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以达到景观、生态、功能相结合的目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综合性山地旅游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山地公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