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重点内容探析
日期:2020-10-02 / 人气:
本文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与内容出发,通过对不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例的分析对其规划过程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点及策略,即将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不同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并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其规划是阶段性的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生态学理论及天人合一观念
1.1 生态学理论
风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天成规划设计院认为风景区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有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群落。以生态学理论作为风景区规划的基础,才可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境自天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也是天成规划设计院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历史上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杂家等都有类似的思想。天人合一即指人的行为应该象天、则天、顺天、应天、遵循自然法则,按自然规律办事,其实质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风景名胜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竭力维护其自然风貌,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景点以及服务设施等都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深刻理解和弘扬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为今用。
2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对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
当一些相互毗邻的景区具有相似的历史渊源,或者其规划布局上一脉相承,抑或其景观的形成具有相互影响则可成为系统规划的起始点。其可开发性则体现在其本身的生态与文化价值等方面。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占地564万平方米,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并加以综合、提高。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如众星捧月之势环列着十二座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二者的结合正是由于清王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结合地形进行合理布局进行的。这些具有相互联系的可开发景点的结合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同时紧凑的关联也使其关系更加完整,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鄱阳湖汇集了赣、抚、铙、信、修五河之水,再外泄入长江干流。随水量变化,鄱阳湖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节水量、蓄洪的功能。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质,但由于其存在洪灾、血吸虫、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进行深入开发规划的潜力下降,使其价值萎缩,从而成为规划的阻碍。因此,应该将鄱阳湖及其周边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在解决了生态问题的基础上,规划突出其自然景观价值。
3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师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选择
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大都与当地地形、地貌特色或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关联,天成规划设计院认为二者往往相互结合,可以并重。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是由黄土高原秦晋狭谷,黄河、瀑布等点、线、面组成的立体空间景观;而壶口瀑布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水流变幻万千。在壶口这一独特地形地貌面前就形成了这种其它任何瀑布都无可比拟的动态奇观。该区域的选择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传承。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地区,包括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部分。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名胜古迹多处。乐山大佛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开凿于唐,高71米,为全国之冠。从古至今,前来朝拜与游览的人均能体会到其佛教文化传承的内在精神价值。宗教的文化传承依托了自然风景,同时成为自然风景的点缀,二者相得益彰。
4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
天成规划设计院一直遵行规划的实质在于保护,也就是在资源可持续的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和历史的积淀,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资产都是无价的。
青海湖风景名胜区,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以高原湖泊为主体,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海西山、沙岛五个形态各异的岛屿,山峦叠翠,景观独特,其中以鸟岛闻名遐迩。青海湖还是鸟禽等野生动物成长的天堂,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保护区,分布有鸟类12万余只。其本身的地形,地貌具有十分宝贵的物质价值,而景观保护及生态保护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山林寺庙的本质,营造了佛教圣地的氛围,也恰恰体现了其宝贵的精神价值所在。
5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
确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作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造成了其规划的复杂性。包括与风景名胜无关的机关企事业及文教卫生单位,居住人口及用地等。规划的常住人口是有许多因素决定的,如电力规划等,从而决定外迁人数。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枕山面海的泉州市北郊,包括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和西北洋西大景区,面积50多平方公里,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其规划过程则体现了应居民的使用要求而及时开发新区域的规划措施。
天成规划设计院近期策划规划的泸沽湖项目,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面积约48.45km2。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为解决位于泸沽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中摩梭村落生活与游人游赏之间的矛盾,在规划中对游线的引导则有意避开重点民俗村落保护区,体现了能不经过就不宣传不引导的原则。更多案例请参考http://www.tsen.com.cn,风景旅游区策划规划案例赏析。
6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
游览线路的确定和景区景点的组织是使其具有进一步使用价值的开发方式,也能成为开发整个地块乃至城市的动力。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由巨峰、流清、上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北九水、华楼、登瀛9个风景游览区和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镇5个风景恢复区及外缘陆海景点3部分组成。近年来,崂山规划开辟了南线、东线、中线三条游览,修建了太清、仰口、华楼三条索道,并开辟了海上游览航线。不同游线的设置更为合理地组织了人流,使得功能更优化地进行了布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中心,其规划是以环湖景区为核心的九大景区,包括环湖景区,北山景区,吴山景区,植物园景区,灵竺景区,凤凰山景区,钱江景区,五云景区,虎跑龙井景区等。每个景区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挖掘与开发,并形成体系,掌控城市命脉。具体到环湖景区,仍为景点的组织,恢复西湖周边生态湿地,整治湖西地区,建成环湖复线,疏解景区交通压力,也为临湖景区提供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
7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资源阶段性的可持续性开发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体现在其生态价值的保护上,优化景区内经济生产结构,使旅游发展与景区保护相得益彰。这就要求规划囊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其容量进行评估从而得出相应的各项实施方案。而其阶段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则体现在近期和远期规划,从而使得规划体系更为可行。
平潭岛距福州128公里,为福建第一大岛。199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平潭北、东、南面的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面积大,相互连接,背后有葱郁的防护林带。海上有岛屿岩礁,组合条件好,湾向性好。在规划中,注重了平潭岛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完善了其规划的内容。
8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小结
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就是对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景点进行挖掘,在规划过程中保护并调节地域内因素,组织游览,从而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因此,在规划中,不仅需要考虑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不同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同时还应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的基础上,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其规划是阶段性的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