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痛批“巨型关公像”,文旅融合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及产品融入
日期:2020-10-23 / 人气:
10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发布了关于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有关问题的通报,通报称,湖北省荆州市在古城历史城区范围内建设的巨型关公雕像,高达57.3米,违反了经批准的《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大力发展,很多城市以文旅发展为借口,不顾地方财力滥建“文化地标”,从郑州27米“宋庆龄雕像”拆除、柳州造价7000万柳宗元铜像未建成即遭拆除、到现在荆州市的巨型关公像,一个地方的巨型“文化地标”刚拆除了,另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又建起来了,这些所谓的“文化地标”徒有其表,既破坏了城市原本的历史文化风貌,更是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在推动文旅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传承保护不排斥创新,但是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地标建筑创新不应该以“最”为基础,这种突兀性的建筑让景观与城市风貌并不协调,并且这种创新建筑未必是旅游市场和游客想要的,其实文旅发展除了建设这些劳民伤财的巨型雕像之外,部分地方还存在以下问题:
01文旅融合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文旅融合度低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应该产生“1+1>2”的化学效应,但是一些地方对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关系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仅停留在概念上,或者简单粗暴的将文化符号化,例如上面说到的荆州“巨型关公雕像”,关公确实是荆州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但是其背后的三国文化不是通过建一座雕像就能让人感受到,在发展文旅时更需要做的是向市场传递文化符号背后的内涵。
02文旅融合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文旅融合缺乏特色
游览过很多“水乡”“古镇”之后,会发现地域虽然天南地北,但是实际却“千镇一面”,地面都是石板路,建筑都是木瓦房,街边都是类似的小商铺,这些地方并没有将当地的地域特色、民俗习惯、饮食特色等展示出来,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其他小镇特色。
03文旅融合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文旅融合产业链短
文旅融合产业链条单一,很多仅仅只是在景区建设上做到了文化特色融合,并没有将文化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全产业链条之中。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简单的景点观光已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除了景区建设融合文化特色之外,文旅融合发展的更在于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这就需要旅游目的地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时候进行系统规划,根据当地特色构建一条核心的文化主线,通过这条主线串联起旅游过程中不同的场景,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记忆转化为场景、体验项目、特色饮食等,以一种全域旅游的方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以文化的融入来提升旅游的品质。
一个城市的风貌、历史、习俗,都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旅发展的根基。在文旅融合中,每个城市都可以根据其文化独到之处构建不一样的特色,在历史文化融合方面,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是文旅融合的一个典范。
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建有唐朝历史文化相关的的广场、文化馆、文化雕塑,在这里可以感受唐朝文化,除了景区建筑之外,在体验项目、饮食等方面也融合了唐朝文化,例如《再回大雁塔》《再回长安》实景演出、与“不倒翁小姐姐”一眼万年、看“胡姬”与“唐妞”斗花车,以及在西安饭庄、春发生、德发长等百年美食老字号品味传统美食,文化创意周边产品等等,大唐不夜城真正做到了将文化深度植入于旅游之中。
在民俗文化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为基底,通过丰富多姿的乡情民风、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构造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文旅融合中文化既能丰富旅游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化附加值和旅游品质,在推动文旅建设的过程中,不应该仅限于徒有其表的“文化地标”建设,更应该转向深度的文化体验,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展示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让旅游消费者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旅游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文旅融合前期策划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