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尾楼”变“度假圣地”,阿那亚做对了什么?
日期:2021-01-20 / 人气:
阿那亚来自梵语阿兰若,原意为“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 aranya
2015年,某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短视频火遍全网,超过了5亿观看量,很多人纷纷慕名而来,这个最“孤独”的图书馆一天最多接待了两千多人。
在成为度假圣地之前,阿那亚原属于亿城集团,2012年销售额仅4000多万,被视为不良资产,险些成为烂尾楼,后来阿那亚创始人马寅以2.6亿接手了这个项目,打造成阿那亚之后2017年销售额高达30亿元。
阿那亚因最孤独的图书馆火了以后,并没有如同其他网红打卡地那样一时兴起便渐渐消沉下去,近几年来热度不减,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3000元一晚民宿更是一房难求,从“烂尾楼”变“度假圣地”,阿那亚做对了什么?
首先是打造IP地标
2014年马寅邀请直向建筑的建筑师董功在阿那亚海滩上设计孤独图书馆和阿那亚礼堂两个艺术地标,为什么会以艺术为切入点打造建筑地标?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到了天花板阶段,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生活需求之后,便开始需要来满足精神需求。
阿那亚经过市场分析以后,将25-35岁的北京新中产群体作为目标客群,并深刻洞察到了这一群体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除了两个艺术地标以外,阿那亚其他的标志性建筑几乎都出自建筑界的大师手笔,充满了艺术、设计情怀,这就非常巧妙地抓住现代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从喧嚣的城市走向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艺术之中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这种生活方式的诠释摒弃了传统地产业推崇的一味满足物质需求,而是满足大众追求文艺的精神需求,所以一经推出便一炮而红。
与此同时,阿那亚也不断丰富相关配套,增加参与感与体验性,从食堂、餐厅等日常服务配套到小区内的球场、游园、步道等运动设施,让业主真正能在此享受生活。
其次是构建社群
虽然人们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时候希望享受孤独,但同时也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与人进行交流互动,仅仅只靠这些艺术建筑是无法长期支撑的,阿那亚依托其价值体系(即:在精神层面,强调“回归”,提倡回归家庭、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本我;在生活层面,强调“有品质的简朴,有节制的丰盛”;在社群层面,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重建熟人社会,让人们找回小时候邻里之间的美好关系。)从生活和社群着手,构建增加业主之间的粘性,搭建属于自己的社群。
在日常生活中,阿那亚有话剧群、跑步群、马术群、民艺群、摄影群、芭蕾群、诗社群、风筝冲浪群等将近上百个兴趣群,这些社群增强了阿那亚社区业主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吸引同一圈层的人安居于此,现在阿那亚95%的房子是老客户推荐新客户成交的。
在社会层面上,阿那亚主要从艺术、音乐、戏剧、生活四个维度来丰富日常生活,根据不完全统计,阿那亚一年举办1500场活动,从插花园艺到电影影视,这些活动吸引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前往,同时又反向推动更多的艺术家来这里举办活动,这种良性循环则让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各种艺术中心、文艺书店、特色酒店也择址于此,每年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2018年,阿那亚的服务型收入就超过5个亿,并且逐年来还在稳步上升。
许多文旅+地产的项目最终都变为纯地产了,而阿那亚真正通过地产盘活了文旅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精准的客群洞悉、网红IP打造及社群运营之外,其核心内涵就如阿那亚的slogan所言人生可以更美,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阿那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