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盲盒到《唐宫夜宴》,河南博物院为何多次出圈?
日期:2021-03-08 / 人气:
春晚中最火的节目莫过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自播出后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大牌、流量明星的节目,在微博上关于《唐宫夜宴》的微博话题中,最高的阅读量超过了10亿,总阅读量达到20亿。
河南卫视看到节目“出圈”以后趁热打铁,在元宵节推出由“唐宫小姐姐”出演的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再次在网络上掀起热潮,节目在河南博物院实地取景,运用了先进的3D和AR技术,让虚拟影象与现实交相呼应。
节目伊始,贾湖骨笛传出的乐曲复苏了千年文物“侍女俑”,舞者们月牙型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让人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
从河南博物院、洛阳应天门、开封清明上河园到登封观星台,在她们灵动恢宏的舞姿之中,古画和文物在现代科技舞美的辅助下徐徐呈现,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也尽显无余,演出最后唐宫小姐姐又回到博物馆,重新化为了一个个小陶俑,观众仿佛跟随这场极具特色风格的表演进行了一场千年之旅。
在节目中展示了众多“国宝重器”的河南博物院也因此而爆红,春节期间的搜索热度同比超过了500%,场馆外排队入馆的队列长达七八百米,热度远超往年。
这并非河南博物院第一次走红,去年河南博物馆巧借“盲盒经济”的热度,把“盲盒”概念和国宝文物结合,将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工艺品藏进土中,消费者可亲自体验一番“考古挖掘”的惊喜,这种文创类的“考古盲盒”推出后就引爆了市场,吸引了众多拥趸者,并且考古盲盒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因为每晚8点上架,分分钟被秒杀是常态。
从考古盲盒到《唐宫夜宴》,为何河南博物院能多次走红?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是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4万件,囊括了从新石器时期至宋金元时期的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各类文物。
大家经常说文旅融合,但在推动文旅融合的时候常常局限于景区,实际上博物馆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宝藏,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文物单位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文博文创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然而这类文化遗产常常被“束之高阁”。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把‘考古发掘’从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吸引着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拉近他们和历史文化的距离。”
河南博物院能多次走红不是“强硬”的通过讲述来进行文旅融合,而是遵循以上的理念,结合时代发展和人们需求喜好的变化,以更亲民、更鲜活的姿态让文物“活起来”,改变博物馆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
除了考古盲盒以外,河南博物院春节上架的涉及春秋、战国、西汉、新莽、北宋、北齐等时期的10种古钱币巧克力也成为了爆款,并且在《唐宫夜宴》走红后也上线了相应的玩偶,真正从日常所需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深层次追求。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旅融合的渠道更广阔了,例如《唐宫夜宴》就应用了3D和AR技术,依托数字技术,博物馆还衍生出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文化节目,相对传统的线下参观,听一下讲解员的见解,新一代的消费者可能更加青睐于线上丰富的游览模式,例如去年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全国八大知名博物馆推出“云春游”,累计吸引近千万人次在线参观。
总而言之,只有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历史文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才能真正“活起来”并“火起来”。
关键词:唐宫夜宴,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