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优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模式
日期:2020-06-23 / 人气: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要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更是让真个行业和这草长莺飞的季节一样躁动起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目前全国共有 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 170万家,但过热的背后却是在炒冷饭。乡村旅游的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农村生活体验性和舒适性。万亩花海、果蔬采摘、农家乐……这些烂大街的项目现在依然趋之若鹜,乡村旅游俨然被开发成游览的好去处,而非我们想要生活的地方,建设一个乡村就让它与众不同。
幸运的是,我曾在义乌碰到过这样一个小山村——何斯路。它的美不在于我想去看,而在于我想住下来。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环境的与众不同 寻找乡村的生态原真性
因为它在远方,因为它有山的存在和水的隔断,乡村与田野才这么美和那么神秘,这也使得与那些身处世故的乡村最大区别的旅游资源优势。不要人为地打破它的存在性,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天然的资源,也是支撑当地人正常生存的自然环境。
在何斯路你看不到一幢幢高楼大厦、一条条水泥大道、一片片绿化带,有的却是是潺潺流动的山间清泉,怡然自得的鱼池,相映成趣的新旧民宅,茂盛的千年古树,村口古朴的水车凉亭,村中片片的红花绿草,波光粼粼的志成湖。在这里你看不到被过度商业化的生态气息,有的只是乡村休闲与恬静。
因此,对一个乡村,尤其是尚待开发的乡村来说,在对他们重建或开发之前,要评估它开发的可能性,以避免由于不适开发而导致开发后的一系列水质、空气等的环境污染,注意保存本地自然生态的原真性。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村民的与众不同 寻找乡村独特的生命力
一个村庄是有灵性的,它的灵性来源于它的村民。一直以来,乡村旅游的开发都成功的避开了对人的开发,准确的说是对村民的开发。村民不仅是乡村旅游建设主体,更是乡村旅游的开发的一种可利用的开发资源。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村民是乡村旅游的建设主体
乡村旅游假如不能首先给乡村和村民带来更多的生机和发展机会,而仅仅是成为一个让资本获利颇丰的项目,如此乡村旅游,其实背离了其最基本的原点。乡村旅游的生命力,正在于乡村的原生态与习俗,离开了村民的支持与认同,乡村旅游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和村民理应是乡村旅游的获益者,任何将乡村居民排斥在外,无视村民利益的乡村旅游,遭遇重重阻力,也就并不意外了。因此承认村民在乡村旅游的主体地位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利益分配的问题。在这方面何斯路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思考。
为让村民参与何斯路乡村旅游的发展,2011年何斯路组建了义乌市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每个村民可享受“不花一分钱、免费享有2000股”的权益,以原始股方式入股合作社,实现了全民入股。通过这种模式,村集体和村民手中的水域、林园、土地、古林木、古民居等生态资源有效盘活,挖掘和提升了经济价值,年终还可按实际收益进行分红,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东”的格局。而且在何斯路各个旅游环节村民都承担着不同的岗位,如薰衣草园售票,园区服务,薰衣草的种植,村庄的保洁与管理,酒店的服务等岗位,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益,而且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运营成本。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村民也是风景
一直以来,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的项目大多停留在静态景观的设计上,忽视了村民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从乡村消费需要上看,城市居民的乡村之旅除了去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田野之景,更多是想体会参与到村民的生活、生产中去,感受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生产,感受村民“劈柴,喂猪,种菜”的生活气息,希望更多的是与村民的交流,感受“乡土人味”,这也是区别各种自然景区的根本特征。
当走进何斯路,你会惊讶,带你游览的不是说着标准普通话的、身材高挑的导游,而是年过半百,头发微白的村民操着当地口音动容地介绍着何斯路沧桑变迁的历史;你会惊讶,维持并运作这这个小山村不是职业化的经理人,而是整个村庄的村民;你会惊讶,何氏家酿曲酒文化不是靠工厂化的运作,而是一家一户自酿产生,而且为了保持酒的神秘感,只能到何斯路村才能体验到村民的酿酒工艺,品尝到这酒的神秘。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乡约民俗的与众不同 寻找乡村失落的灵魂
中国人根在乡村,骨子里的桃花源情结自古有之。伴随着乡村的消失,人们对地方及其文化的认同与渴求愈加强烈。当城市生活标准化普及化之后,留住乡愁、回归田园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正所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们也许都有这样的感觉,近些年世风日下,原本乡村那纯朴、善良、厚道的民风、人情,宽松的环境,已不再独有。一个灵魂已丢的乡村,也就没有了生气,乡村旅游之路也必将坎坷。在何斯路没有奇观异石,也没有多少壮观的森林景观,唯一有的就是好的历史和特色文化内涵,何斯路村民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拾起来,做知书达理的人、懂得道理的人,让每个何斯路的孩子身上都透发着何斯路的特色,做到“真善美”。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文化墙
走进何斯路村,犹如走进一条历史文化长廊。何斯路村整合本村历史遗迹及何氏文化优秀资源,先后修缮了明代古民宅、中国汽车制造第一人何乃民故居、何家祠堂和新四军旧址、燕子坳旧村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积极推进墙体文化建设,在墙体上绘制本村历史名人事迹和哲理性标语,给村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乡俗文化学习平台,在休闲观光中回味历史、体味文化。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功德银行
2008年何斯路村建立“功德银行”, 它为每位村民建立一个账户,只要是做好事都记录下来,到了年底集体展示,至今已经记录了村民所做的近1600件好事。在“功德银行”册子里,记载着村里161名户主的姓名,每个名字对应一个账号。每页的页眉上记录着户主的姓名、职业、出生年月、家庭账号和联系电话,页面上则记录着每个家庭成员做过的好事:帮助困难户、为盲人引路、义务清扫垃圾、义务服务村集体活动等,不拘大小,一一在册。如今,何斯路村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全村95%以上的人做过好事。村民表示,“功德银行”建立后,家庭邻里和睦了,做好事的人多了,整个村子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很多做好事的人不愿留名,册子上记录的好人好事大概只占实际数量的1/6。”
乡村旅游已成为改变乡村没落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有250多万个自然村,有2500多个传统古村落,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即便是开发,开发者必须要明白乡村旅游的目的不只是“吃+看+买”的视觉感受满足,更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半乡半城” 体验,简单而言乡村旅游不应只是游览的好去处,更是我们想要生活的地方;因此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粗暴的进行市场行为的开发,而是要结合乡村自有特性对乡村价值进行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开发不是运动式标准化规范化的乡村环境营造,而应是个性化创新的乡村业态升级。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优质乡村旅游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