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Case每一个设计作品都举世无双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专业知识 >

旅游地产引领下的城乡新格局

日期:2019-06-11 / 人气:

  随着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无边界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同时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如用地紧缺、环境恶化、城市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等等诸多问题。于是卫星新城应运而生,成为为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以及相应的设施、终结城市问题的核心手段。不同城市卫星新城的成因很多,按概念和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产业新城、田园新城、副中心新城、TOD新城、行政新城、边缘新城等六大类,其共同特点是以充分利用城市周边资源为前提,以承担或弥补某一城市功能为核心,同时适当发展其他城市基础功能,从而达到分流主城人口、减轻主城压力的目的。这方面,几十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日本的多摩新镇、筑波,美国的尔湾、哥伦比亚新城,英国的斯蒂文乃奇,法国的拉德芳斯等都是不同功能新城发展的经典代表。

  目前国内的新城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多集中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新城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是新城的功能设施有待完善。在我国现阶段建设的新城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尚未完善的新城,以居住区、工业区或大学园区的形式存在着,这就造就了居住为主的新城无法满足居民的就业需要,大量居民需要长距离往返于工作、居住地之间,给居民带来不便的同时还形成交通资源浪费。一些工业区和大学城还缺乏人气。其次是原有的农村社区解体,农户原有的从业环境和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就业及安置问题突出。要实现我国新城的良性开发,构建更舒适的新城环境,需要在新城的建设中引进产业,旨在达到以下愿景:增加新城的就业机会,尽可能实现居住与就业平衡;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民从生活、工作等等会各方面快速融入城市;打造优美宜居的环境,使新城向花园城市发展及市民休闲生活方式的提供。出于以上考虑,新城开始引入就业拉动力强劲、无污染、产出高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广泛引入,如京津新城以华北地区罕见的高品质天然温泉资源与生态水资源为依托,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及其衍生产业为目的,建设一座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中型城市。

  图说案例——长春二道东部经济区的田园新城构想:长春二道东部经济区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国家战略、长吉一体化地区战略等政策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探索其发展路径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主城区的城市化阶段及产业现状。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长春市市区面积4906平方公里,四环内建成区(核心建成区)面积379.94平方公里,五环内建成区面积660.19平方公里(五环-绕城高速以内)。处于中心城区向外扩张,郊区城市不断兴起,快速形成大都市区的发展阶段。二道新城的打造成为必然。从长春市产业发展来看,除净月经济开发区外,主导产业均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平稳发展,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根据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亟待服务业做配套支撑。长春市第三产业总量目前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二道新城的产业定位必定要以三产为主。同时结合二道区域的生态、人文、土地等优势资源及产业现状,将其定位为田园新城的典范,即没有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推开门窗,满目山水的园林意境;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被田园环绕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多彩的田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绚丽基底,完善的产业配套满足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着每一个人的事业梦想,便 捷的交通网络串联着每一个角落。比如千亩农作物景观——新型高产值农产品种植。

  引导农民实现低端生产向高效农业的转型,同时成为城区的重要景观基底 ;比如百亩花卉景观——发展薰衣草、向日葵、蔷薇等花卉的规模种植,沿交通线布局,勾画一幅色彩斑斓;比如百亩经济林景观——发展红松林、东北红豆杉、黄檗等经济林种植,成为田园景观的重要支撑;比如产业体系打造,结合二道东部经济区的产业现状,提出了以商贸物流、旅游业为主导,优势发展商务会议、健康养生、文化创意,打造五大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商贸物流包括花卉苗木基地、农产品基地、医药保健基地、小商品基地、商务服务中心五大支撑;旅游业则包括七大度假区,融合了高尔夫、滑雪、露营、拓展、主题乐园、温泉、运动等旅游项目。同时商务会议、健康产业及文化创意三大优势产业,围绕商贸物流及旅游业,共同构建新城特色而独立的产业链,将二道东部经济区打造为融商贸商务、休闲度假、田园宜居为一体的田园新城。

  图说案例——天津武清天和城规划:天津武清区天和城位于京津走廊之间,北京的环城游憩带和天津的近郊新城区的叠加区,交通便捷,紧邻京津塘高速、津蓟铁路、京津高铁等交通要道,到京津冀都市圈内重要城市均在三小时半径内。天和城本是地产项目,但由于其具备了新城的规模,实际上已经成为居住新城。

  而目前京津周边的居住新城,多数是依附主城区建立,仍处于第一代新城发展阶段。如北京“睡城”——回龙观。普遍存在的问题莫过于工作和居住的严重分离,使得交通设施在上下班高峰期拥堵不堪,而增建交通设施又会造成平时的闲置浪费。居住的过于集中,往往造成商业、教育等公建配套供应不上,使得早期入住的居民生活极其不便。目前单纯的居住新城开发越来越少,原有的大型居住区也在慢慢引入新的产业以平衡城市内部功能。作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跳出“住城、睡城、卧城”等传统的城居、郊居生活方式,创意一种可旅游、可运动休闲、可社交的第三代居住生活方式的落地与示范,天和城居住新城首次提出了旅居二位一体的新城开发模式。

  达到旅居的二位一体,产业的引入极其关键,不仅包括基本的配套商业及运动设施,还要有“可旅游”的旅游业,“可社交”的商务会议产业的引入。其中,旅游项目包括零距离高尔夫、温泉度假、拓展运动、水上运动、田园运动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创意网聚模式,集结网络力量进行运动竞技的组织和营销。旅游活动为新城的居住地产、度假地产打下了人气基础,做足了形象宣传。同时旅游完善了设施配套、拉动了新城内部的就业,使之逐渐独立于主城区,在承载主城区居住功能之外,有效地承接旅游、商务等功能,使得居住新城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慢慢培养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新城的快速、健康发展拉动的将是整个市域的城市化进程。所以新城的规划尤为重要,在旅游规划视角下,新城的发展会是一个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而旅游产业将会极大地缩短这一过程。

  行业看点:新城引入旅游产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新城建设的需要二者共同决定的。旅游产业成为新城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城市化现象,包括乡村城市化和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度假酒店业、商业区等城市面貌建筑物的大量建设。

  其一是旅游产业是新城初建的先导力量。新城发展旅游业具备了经济基础优势、城市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主城区旺盛的旅游需求又带来了大量的客源,若基于以上优势以各类旅游景区的构建作为新城启动的先导,有利于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依托旅游项目开展的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为新城带来了人气,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外延产业的集聚,这些都为人口的进一步迁移、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以华侨城为例,主题公园的构建,成为了区域的核心吸引力,极大的带动了商业、居住地产,逐渐形成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

  其二是旅游产业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由于新城多位于主城郊区,结合国内城乡现状,新城的建设带有浓厚的乡村城市化色彩。旅游产业对乡村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如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农民的从业环境,由单纯的作物种植进入到服务行业的范畴,简简单单就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极大缓解了城乡差别、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导致的二元结构矛盾,为新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铺平了道理。

  其三是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成功的新城应该提供满足于社区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这就要求有合理的产业配置。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在产业链的构建中日益凸显其优势,旅游业可以与农业结合,形成观光农业;与工业结合,形成旅游装备制造业;与商业结合,形成旅游商业,如主题商场、美食\购物街区等;与文化、艺术产业结合,形成演艺、文化体验;与医疗产业融合,形成医疗旅游及养生产业等。形成新型外延产业的聚集,产业结构升级为新城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带来新城的空间化延展、规模化扩张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提供。

  其四是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新城环境打造、提供休闲生活方式。人们向往优美怡人的生活、工作环境,花园新城成为发展主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打造,基础设施的建设,主题街区的美化,文化底蕴的挖掘,休闲氛围的营造等等,共同形成新城全新的城市形象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由于新城的区位、政策等优势,旅游产业会自发聚集到新城,,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新平台。在旅游产业驱动下形成的花园新城和休闲生活氛围,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新城拥有相对较低的土地成本、优越的地理和交通区位及消费能力巨大的客源群体。在市场的作用下,新城成为旅游产业的自发集聚地。旅游规划视角下的新城规划,是基于旅游与新城特性的天然契合,是新城和城市旅游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新城规划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旅游,地产,引领,下,的,城乡,新格局,新,格局,